身体很累,大脑很“嗨”?Neuron发文,喜欢熬夜的原因找到了
情感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特别是双向、周期性情感状态转换背后的回路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在患者中,睡眠和昼夜节律的中断会引发躁狂发作的转变,而抑郁状态则会逆转。
美国西北大学Yevgenia Kozorovitskiy团队(武名政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在Neuron 在线发表题为“Dopamine pathways mediating affective state transitions after sleep lo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多巴胺通路能够介导睡眠缺失后的情感状态转变。该研究引入了一个混合自动睡眠剥夺平台来诱导小鼠情感状态的转变。急性睡眠不足会导致混合行为状态,表现为多动、社交和性行为增加,以及抑郁样行为减少,这些转变取决于多巴胺(DA)。

情感性障碍以显著的情绪障碍为特征,是一种普遍和反复出现的精神障碍,会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主要的情感障碍状态是抑郁,表现为悲伤和对活动失去兴趣,以及躁狂,表现为情绪升高和过度活动,损害认知功能。情感状态之间的转换是偶然发生的。环境、行为和药理学干扰可引起健康受试者和情绪障碍患者的情感状态转变。情感发作性变化的神经机制可能因遗传、细胞和神经回路水平的病理改变而加剧,导致情感障碍中持续的精神情绪发作。然而,引发情感状态转变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阐明情感状态生理变化背后的神经调节通路对于理解情感障碍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Neuron )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3)00758-4
来源 | iNature(公众号)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新医事”,版权均属于新医学事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新医事”。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或系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