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全市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感受,推动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和贴近社会,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研究制订《重庆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到2025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责任制整体护理覆盖全院100%病区,紧缺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均不低于95%

推动护理专业化发展,医疗机构聚焦关键领域

《通知》指出,医疗机构要以加强“三基三严”为切入点,夯实临床护士的护理技术基本功

同时要结合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和临床专科建设有关要求,以满足患者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优先在危重症、急诊、手术室、产科、血液净化、伤口造口等领域,推动临床护理专业化发展和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增进患者医疗效果,助推护理高质量发展。

临床护士加强病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更受关注

《通知》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巡视工作,临床护士要按照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要求,加强患者巡视和病情观察。

对于特级护理患者,《通知》中明确要随时巡视;此外对于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的患者,也应按要求定时巡视患者,主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状况、肢体末梢循环、引流液情况以及手术/检查/用药后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潜在并发症,并给予有效处置。

护士不再只是“陪跑”,医护联合查房、多学科合作成关键

《通知》要求,要倡导医疗机构开展医护联合查房和多学科合作,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也要严格落实分级护理、查对、交接班等核心制度,按照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要求,规范实施各类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此外,护士也要增强并发症早期预警识别能力,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院内新发压力性损伤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辨证施护、专科护理成重点发展领域

《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完善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标准,持续开展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大力推广中医护理技术,鼓励开设中医护理门诊,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

信息化手段助力,临床护士书写负担减轻

为切实为护理人员减负,《通知》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临床护士松绑减负,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和护士岗位需求,可采用在线学习、远程指导等方式合理安排护士培训,尽量减少重复性的考核、竞赛等

此外,《通知》要求,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减少临床护士不必要的书写负担,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贴近临床,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

医疗机构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便捷护理

《通知》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合规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结合实际派出本机构符合条件的注册护士为出院患者、生命终末期患者或居家行动不便老年人等提供专业、便捷的上门护理服务。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覆盖面,也可逐步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医疗机构数量和上门护理服务项目数量,惠及更多人群。

远程护理会诊等方式,医联体护理服务再升级

《通知》明确,要以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发挥大型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和带动作用。

通过建立专科护理联合团队、一对一传帮带、开展人员培训、远程护理会诊等方式,帮扶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内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就近解决群众急需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和便捷性。

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提供多元化护理服务

《通知》中指出,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于社区的集团化、连锁化的护理中心、护理站等医疗机构。

同时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巡诊等方式积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切实增加社区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医疗机构让护士更专注于临床护理

为加大支持保障力度,《通知》提出,医疗机构要建立本单位改善护理服务行动专项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形成人事、财务、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从人、财、物等多方位加大对改善护理服务的保障力度。

同时也将健全后勤支持系统,增加辅助服务人员负责病区送取标本、药物及患者陪检等,保障临床护理工作所需的设备设施配备到位和及时维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下收下送,服务到病区,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让护士最大限度投入到临床护理服务中。

优先保障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配备到位,不得减少临床一线护士数量

根据《通知》规定,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护理工作量和技术风险要素等科学合理配置数量充足的临床护士人力。二级以上医院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5:1。

同时要优先保障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配备到位,不得减少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原则上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比例不低于95%。此外,也应根据临床护理需求和辖区居民上门护理服务等需求,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人力配备,着力增加基层护理服务供给。

护士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优化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依法依规保障护士获得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卫生防护、执业安全等合法权益

不仅要在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也要健全完善护士队伍激励机制,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医疗机构明确医疗护理员职责,专业技术性工作不可替代

为加强医疗护理员规范管理,《通知》提出,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自理能力程度和护理级别等要素,在病区内科学合理、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老年、骨科等病区可先行先试,创造并推广有益经验。

医疗护理员也应当在医务人员的指导监督下,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情况,协助提供清洁、饮食、排泄等生活照顾服务。严禁医疗护理员替代医务人员从事出院指导、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

结语

总体而言,通过落实《通知》中的各项措施,将显著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强化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护理人员的关怀和支持。

从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到加强护士培训,从提升技术水平到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些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将有效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需求。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将为全国的护理服务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来源:重庆市卫健委

原标题:《〈重庆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